3月19日,國際空間科學與載荷大賽組委會第一次全體工作會議在北京理工大學順利召開。中國電子學會秘書長陳英、副秘書長曹學勤,中國航天基金會副理事長齊國生,中國宇航學會秘書長王一然、業(yè)務副秘書長姜軍,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北京理工亙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張巖及組委會全體成員代表參加了會議。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王博主持會議。

本次會議聽取了中國電子學會生命電子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理工大學鄧玉林教授關于國際空間科學與載荷大賽的籌備進展匯報,并審議通過了大賽執(zhí)行方案。根據(jù)會議決議,首屆國際空間科學與載荷大賽將于2022年4月8日正式啟動報名,并同期開放官方報名網(wǎng)站(isssp.bit.edu.cn)。決賽計劃于11月中旬舉辦。本屆大賽主要面向國內(nèi)外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企業(yè)的研究人員,以“空間科學實驗與載荷創(chuàng)新設計”為主題,推出“空間科學實驗創(chuàng)意設計”和“空間科學載荷創(chuàng)新設計”兩個系列賽。面對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新形勢,初賽將在線上進行評選,決賽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賽事期間,設有空間科學與技術講座、問題答疑與技術指導等活動,參賽者將獲得專業(yè)技術輔導和學術交流機會。大賽還計劃邀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專家,以及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擔任賽事評審委員。屆時,將遴選出具有潛力的空間飛行實驗項目重點培育。對于優(yōu)秀參賽項目或團隊,大賽組委會還將提供資金、學術平臺、項目合作等相關資源支持。會議強調(diào),首屆國際空間科學與載荷大賽要緊緊圍繞“共建、共為、共享、共有”的理念,立足“一帶一路”高校,打造國際化賽事品牌。同時,要明確大賽的核心定位,通過匯集并培育全球優(yōu)秀的空間科學與載荷技術人才及項目,開展航天科普教育,搭建高校、研究院所、企業(yè)、資本的互通橋梁,帶動航天技術民用化進程,推動創(chuàng)新成果共享機制,擴大航天事業(yè)的公眾影響力。本屆大賽由中國電子學會、北京理工大學、國際宇航科學院、中國航天基金會和中國宇航學會共同發(fā)起。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國家航天局、廣東省佛山市人民政府、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等作為指導單位,成立由學會、學校和企業(yè)等多方組成的賽事組委會。此次召開工作會議,旨在動員組委會成員單位,齊心協(xié)力做好大賽籌備沖刺階段的各項工作,辦一屆驚艷非凡的國際賽事。同時,搭建空間科學實驗與載荷技術創(chuàng)新的平臺和培育基地,與世界各國共筑航天領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讓航天科技成果造福全人類。張軍校長:“2022年,是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一年。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建造,為人類探索宇宙提供獨特的微重力實驗平臺。在空間載荷領域,北京理工大學一直在瞄準“卡脖子”問題攻堅克難,屢次帶領師生團隊斬獲國際大獎。希望本屆大賽,能夠為全球的高校師生,打造以空間科學實驗和荷載設計為核心的國際學術交流社區(qū)?!?br/>
王一然副理事長:“大賽融合了STEAM教育理念,對于提升參賽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應重點加強對‘藝術’審美的培養(yǎng),由淺入深,從審美愉悅、審美體驗、審美超越三個角度,充分調(diào)動學生感官、情感和理性三個層次的審美能力?!?br/>
齊國生副理事長:“大賽要本著公開、公平、共享原則,邀請全球高校師生參與,力爭打造學術氛圍濃、專業(yè)屬性強、影響范圍廣的國際性賽事。通過建立共享學術交流社區(qū),讓更多人都有機會參與空間科學研究?!?/span>
陳英秘書長:“空間科學實驗與載荷技術是學科高度交叉的領域,對于系統(tǒng)性開展航天知識的科普,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基因’。本屆大賽要重點突出科普屬性,圍繞中國空間站,普及航天精神、航天知識,提升學生科技素養(yǎng),筑牢科技強國的思想根基?!?/span>
參加本次工作會議的組委會代表成員還有中國電子學會學術交流中心主任余文科,北京理工大學黨政辦公室副主任龔鵬、信息化辦公室副主任康慨、生命學院院長羅愛芹、黨委書記周連景、李曉瓊教授,中國電子學會生命電子學分會副秘書長張亞璽,國際交流合作處副處長趙坤,北京理工亙舒科技有限公司賽事運營經(jīng)理張蓓、網(wǎng)絡運營經(jīng)理呂駿。